Yin Yang
Go back
Tai Chi Title
The Showme Tai Chi Society
Yin Yang
to extract list

太極拳論 王宗岳 (清初 (1771 - 1853))

太極者﹐無極而生﹐ 陰陽之母也。動之則分﹐靜之則合。無過不及﹐隨曲就伸。人 剛我柔謂之走﹐我順人背謂之黏。動急則急應﹐動緩則緩隨﹐雖 變化萬端﹐而理為 一貫。由著熟而漸懂勁﹐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﹐不 能豁然貫通焉。

太極一詞出自《易經》﹐太極由無極 (即天地未分之時) 而生,而太極又產生陰 陽。所謂“無極生太極、太極生兩儀”。根據陰陽變化的道理,太極拳動作有動和 靜的陰陽兩方面, 每一招一式開始起動時是分,結束時由動回歸於靜就是合。練太 極拳,由其是與人交手時,動作要恰到好處;手腳運動幅度不要太過,也不可以不 到位,即太極拳術語中所說的“不丟不頂”。與對手的招法往來屈伸相隨,是一種 客觀的捨己隨人的練法。對方用剛強重力進逼,我以陰柔內勁對付,這稱為走。我 常保持順勢,又常緊置於對手背後,這稱為黏。對手動作速度加快,我增速對付﹐ 如對手動作放慢,我便慢慢跟隨。雖然在臨場上動作千變萬化,而太極拳理是不變 的。練拳先學架子招式,待招式熟練了,漸漸要學習內勁,要懂得各種勁法。在熟 練了和明白勁法的基礎上進 一步加以理解變化,這用起來從心所欲,達到由熟能生 巧的程度,也就是說,習太極拳要分階段,循序漸進。沒有經過較長時間下工夫的 鍛煉,是不可能理解和有所體會的。

虛領頂勁﹐氣沉丹田﹐不偏不倚﹐忽隱忽現﹐左重則左虛﹐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 高﹐俯之則彌深﹐進之則愈長﹐退之則愈促。一羽不能加﹐蠅蟲不能落。人不知我﹐ 我獨知人。英雄所向無敵﹐蓋皆由此而及也。

練太極拳過程中,要求頭顱要虛領正直向上頂,氣要下沉到丹田部位,保持身型 上的中正﹐不得歪斜。手法技巧上,要若隱若現﹐處處掌握不被對方覺察。當對手 加給我的力量,則要通過感覺(聽勁)去判斷。如果在我左側加力, 我不應與之直接 鬥力相抗,我必須將左側放虛;如果對方在我右側加重,我必須在右側放虛,使其 處處落空無法用力。如果對方用力向上攻,我要比他提得更高一些; 如果對方向下 襲,我的勁比他沉得更深一些;如果對方向 我進逼,我就以其進攻方向引動他的力 量,使其覺得鞭長莫及;假如對方向後退縮,我則順勢推動他,比他去得更急促些, 使其失重心傾倒。總之,是順其勢而掣其動。練太極拳,一定要鍛煉好靈敏察覺的 工夫,任何輕微的力量施加於你,都能察覺出來,作出反應。即使一根羽毛、一隻 蒼蠅那麼輕飄的力量加在你身上,也要感覺得出來。要做動作不被對方感知自己的 意圖,而你卻察覺和洞悉對方的意向。這樣就能處處得先機而處於優勢。有上乘功 夫的人能所向無敵,都是從這樣的基礎訓練開始,才漸漸獲得成功。

斯技旁門甚多﹐雖勢有區別﹐慨不外壯欺弱﹐慢讓快耳﹗有力打無力﹐手慢讓手快﹐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﹐非關學力而有為也﹗察“四兩撥千斤”之句。顯非力勝﹔觀耄 耄能御眾之形。快何能為﹖

武藝派別甚多,種種架式雖有區別,但都不外乎強壯欺負弱小的,動作反應遲鈍 的輸給身手敏捷的。以有力打無力,身手慢的輸給身手快捷的,這都是先天自然的 能力問題,并非經學習之後才有的本領。然而,我們研究一下四兩撥千斤這句話, 就可以明白搏擊並非全以力取勝。再看一個瘦弱年邁的老者,能抗御眾多壯漢的情 形,可以悟出,光是動作快捷是辦不到。

立如平準﹐活似車輪。偏沈則隨﹐雙重則滯。每見數年純功﹐不能運此者﹐率皆自 為人制﹐雙重之病未悟耳﹗ 欲避此病﹐須知陰陽﹕黏即是走﹐走即是黏﹔陰不離陽﹐ 陽不離陰﹔陰陽相濟﹐方為懂勁。懂勁後愈練愈精﹐默識揣摩﹐漸至從心所欲。 本 是捨己從人﹐多誤捨近求遠﹐所謂“差之毫釐﹐繆之千里”﹐學者不可不詳辯焉﹗ 是為論。

打拳時站立要平穩﹐如準確秤物,活動自如好比靈活的車輪。偏沉於身體一側﹐ 可以隨機應變,如果虛實不分,便出現雙重,動作必然呆滯。常見練拳多年而不能 運用這技術的人,交手時易受制於人,主要是未明白犯了雙重的毛病。要避免犯此 毛病﹐必須懂得陰陽。所謂黏就是要去化解,練到能化解,就能掌握黏的要領。陰 陽不離不棄,相反相成,互相為根,彼此承接。明白這一點,才稱得上懂得內勁的 奧妙。然後不斷下工夫,就會越練越精。很多技術問題都能從自修中去暗暗地去識 別、揣摩,漸漸地在鍛煉實踐和發揮﹐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。本來是捨己從人的技 巧,順應客觀規律,不作主觀,本來是捨己從人就能做到,但很多人不能把握這精 髓,而走了很多彎路,這實在是錯誤的。俗語說: “差之毫厘,謬以千里。”開始 時雖衹相差很微﹐而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。學習太極拳的同道不可不加以詳審細辨。